“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类的话,现在大概没人信了;但是“少”该看什么,“老”该看什么,的确是个问题。或许这个“该”字不很恰当,那么改说“适宜”罢,而且不妨完全从读者主观需要那一方面考虑。以一己经验论,“老少咸宜”的书并非常见,往往早看了不懂,晚看了又没意思了;恰得其时,读来顶有意思,收益最大。从前有人写过《一生的读书计划》,倒是可以借用这题目,把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大致安排一个顺序。最要紧的还是“少”那一段。因为读书乐趣,多半是在这时养成;口味不对,就此倒了胃口亦未可知。
我这番话,讲得好像没头没脑;乃是看到一套“美国学生课外阅读丛书”,有感而发。据该丛书卷首“致读者”介绍,“这是一套由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推荐给从幼儿园孩子直到高中十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丛书,共三百种。……三百种书按照四个年龄段划分。第一个年龄段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第二段是四到六年级,第三段是七到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第四段是九到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中文版只从中选出三十五种,但仍顾及上述四个阶段。
所谓“有感而发”,是在两个方面。其一,这里体现的读书之道,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切实可行。目下的阅读状况,实在不敢恭维;而欲加以改善,恐怕除了从教育入手,寄希望于下一代,别无他种办法。类似“美国学生课外阅读丛书”等,于此或许有助益焉。退一步讲,即使彼辈将来不再以阅读为乐事,当年看过若干好书,在文化修养上也算打了点儿底子。
其二,说来惭愧,就中颇有不少,我还是头一遭见着。推荐给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和四到六年级者,从前只读过一两本而已,因为我在这个年龄,压根儿找不到书看。推荐给七到八年级和九到十二年级者,虽然大多读过,到手却都迟了。回顾平生,此类缺憾甚多;时代使然,没有法子。所以谈及读书,自家并无成功经验。只是对如今孩子们的际遇,特感歆羡罢了。读书之事,一要有书可读,二要有人愿读;反观过去几十年间,总也凑不到一块儿。
孔子有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美国学生课外阅读丛书”取舍颇为用心,每本入选都自有道理,既顾及教育导向,又注意阅读口味,我很愿意推荐给小读者们。至于我自己,无复往昔的意趣与眼光了。不如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另外讲几句话。
我把这套书翻阅一过,觉得前三阶段的书是为一类,后一阶段的书是为一类。对于前者,说老实话兴致已经不大;后者则当另眼看待。《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瓦尔登湖》、《螺丝在拧紧》、《红色的英勇标志》、《我的安东妮亚》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虽然推荐给是九到十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却不为此年龄所限。而且书中寓意,恐怕不是高中生能够真正理解。只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开始接触。以后阅历渐深,恐怕还要重新读过;那时体会,自非当年可比。我以初高中之交为界,将所读书籍划为两类,与前面说的书分“少”“老”,其实是一回事。虽然高中之于后一阶段而言,无非刚刚起步。“美国学生课外阅读丛书”跨越两个阶段,当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寄意乃在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入选丛书者多为现当代世界名著,“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故事、图画书、童话以及名人传记。小说中包括科幻小说、动物小说、奇幻小说、探宝小说、侦探小说、恐怖小说以及反映现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毋庸一一饶舌介绍。只说一点:为每一阶段挑选诸书,如果依循某种顺序来读,效果或许更佳。而现在后勒口上的排列,似乎对此未加留意。即以推荐给九到十二年级学生的六本而言,据一己经验,最好按照写作时间先后读之。譬如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的英勇标志》(一八九五年)和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妮亚》(一九一八年),应该安排在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九二五年)之前。因为其间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之嬗变,与读者的成长正相契合。《红色的英勇标志》简洁明朗,《我的安东妮亚》浑厚大气,一看就是健康年代之作;而这一年代的结束,系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标志,论家称为“美国梦”的破灭。恰恰好比一个人,由青年步入成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