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其实从一种看法来说,浦江清根本没有写过散文。他的著作一共出版过三本,两本是文史方面的论文集,一本是日记,没有一篇是通常见到的那种散文。但是不妨在这里申明另一种看法:咱们关于散文的概念未免也太偏狭了。文学散文应该是一个范围之内的文体,介乎散文诗与非文学的论文之间,依次(从最接近于诗的一端说起)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随笔和具有文学色彩的论文即美文在内。浦江清的论文中就有许多属于美文。而我反思这些年来读散文的真正兴趣所在,越来越心向往之的还是这种美文,虽然很遗憾自己没有那个学问去写。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里批评韩愈是只有腔调,没有材料,把美文堂堂正正看作散文最可以消除这种流弊。我自己一向谈论作文爱用“结实”这词,我最喜欢美文就在于它的结实,有内容,有分量,又兼具文章之美。所以从这样的想头出发,浦江清乃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散文家之一,虽然现成的文学史或散文史上并不曾提到他;如果叫我来精选一本二十世纪中国散文选,《浦江清文录》以及《浦江清文史杂文集》中也当有篇章编入。当然这也不限于他一人,对顾颉刚、周叔迦、闻一多、李健吾等我都是这般看法。

    美文是具有文学色彩的论文,这里面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文学色彩是怎么看法。说浦江清写的乃是美文,正是在这方面有点儿困难,因为不像顾随、俞平伯那样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学者,又是文人,而且文人的分量更重些,浦江清则地地道道只是学者。看出他的文章的好不容易,看出好而要把好说出来就更不容易了。“文学”并不是明摆着的,只是对于学术的表达,但是文字功夫特别强,准确,精炼,一字一句都恰到好处,没有哪一笔是最突出的,但少了哪一笔都不行,是一种整体的、匀称的好。这些于我们写文章似乎都是最基本的,而最基本的也就是最难的。不过要说这就是“具有文学色彩的”未免会叫人不大服气;我们细细体会,他的字里行间总有一种润泽。随便从《评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收入《浦江清文史杂文集》)中抄一节看看:

    “名为‘诗史’,何以叙述到词和曲呢?原来陆、冯两先生所用的这个‘诗’字,显然不是个中国字,而是西洋Poetry这一个字的对译。我们中国有‘诗’、‘赋’、‘词’、‘曲’那些不同的玩意儿,而在西洋却囫囵地只有Poetry一个字;这个字实在很难译,说它是‘韵文’罢,说‘拜伦的韵文’,‘雪莱的韵文’,似乎不甚顺口,而且西洋诗倒有一半是无韵的,‘韵’,曾经被弥尔顿骂做野蛮时期的东西。没有法子,只能用‘诗’或‘诗歌’去译它。无意识地,我们便扩大了‘诗’的概念。所以渗透了印度欧罗巴系思想的现代学者,就是讨论中国的文学,觉得非把‘诗’、‘赋’、‘词’、‘曲’一起都打通了,不很舒服。”         

    给我们的感觉不是一条、一条的,而是一团,一片,他的意思构成活生生的那么一种气氛;润泽不靠文字的添加而达到,我们不能不赞许他功夫深了。浦江清不是文人,但实在只有第一流的文人才能写得这样好。据施蛰存为《浦江清文史杂文集》写的序言中说,他曾批评浦氏“太懒于写文章,太勤于吹笛子、唱昆曲”,浦氏回答:“写文章伤精神,吹笛子、唱昆曲,可以怡情养性。”读他的文章,觉得他于他的学问是入之以“伤精神”,而出之以“怡情养性”:一生正经写的文章不过十来篇,但看得出都是非写不可的;他治学严谨,对所写的东西太熟稔了,所以他才能随意处置,布局行文都有一种难得的从容。美文在一切文章中是最难的,因为“论”中运转的是理性,而“文学”就本质而言是感性的,美文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地表现理性的文体,但是并非好比给理性穿一件文学的花衣裳那样,而是从根本上它们就是融为一体的。我想其间发生着联系的乃是“趣味”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作者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对于他的观点与材料,发生了审美意义上的兴趣,这兴趣带动了作者的感性,他把理性的东西消化了。浦江清的文章正是好例子,他写,是因为他太有兴趣了,所以就由着他款款道来。比如《八仙考》(收入《浦江清文录》)中这一节:

    “庐山金泉观造仙迹,以钟离授吕公天遁剑法于庐山。而在宋时,吕公自记遇钟离于华山。如何说法?宋时石刻所以说华山者,因欲依附陈抟得希夷妙旨故。后来说钟、吕之道出于东华帝君,不要陈抟了,因此也不必华山了。”

    虽然他并不渲染这兴趣,一切都很克制,一切都潜伏在字里行间,但毕竟隐约有所流露,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润泽。此外他的文章中绝少有一己情感的抒发,他只是如一个学者那样说他的学术;他太不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了,但他的文章又太是他自己的了。

                                                                                                                               

                                                     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

话题:



0

推荐

止庵

止庵

12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止庵,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学院)。做过医生、记者等。出版有《樗下随笔》、《如面谈》等。 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