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4年04月01日 14:58

夏志清的未竟之功

    我第一次知道夏志清,是读到钱钟书一九八○年为《围城》所写“重印前记”里的一句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里对它作了过高的评价,导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译本。”我很喜欢《围城》,是以对此印象颇深。后来大陆翻印张爱玲的作品,我读了更中意,介绍又说张受重视亦得力于夏志清的举荐,于是这个人对我来说真的成了一件事了。这时我已打听到,“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叫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27日 10:44

写在一份目录边上

    三十多年前上大学,赶上外国文学开禁,因此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此事我已讲过不止一次,但是向来忽略了一点:当时是通过什么媒介阅读的呢,笼统地说“读书”好像并不准确。不少作品最初登在杂志上,后来才出版单行本,有些作家甚至连名字都是因为杂志介绍才知道的。这就要提到《世界文学》以及另一本杂志《外国文艺》,它们可谓我的重要启蒙读物。

有一次我去电视台做节目,话题是侦探小说,末了要推荐几本...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7日 11:15

送史航书

    我向来没有送书给别人过,除了自己写的那些,但那是“求正”,不在此列。送书给别人要看两点:第一,他有没有;第二,他要不要。史航自不例外。送书给他特别难,因为每次见面他都背着一个大布袋子,里面都是书。所以打算送的多半他已有了。他要不要更是个问题。我在微博上提到一本书,他常跟帖说这不是他的菜。不是他的菜,你非往人家碗里夹,不是自讨没趣吗。

    送别人书还是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在我的印象中,史航是一个特...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9日 17:48

钱穆的几种小书

钱穆的著作,前后读了将近十种,其中最有启发的要属《先秦诸子系年》和《庄子纂笺》,但这都是大书,不是几句闲话所能对付过去的。现在要谈几种小书,即《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湖上闲思录》和《中国史学名著》是也。上来且先一讲我对钱穆总的印象。此老无疑根底很深,学问不小,只是立场太过正统,态度太过峻直,有些好为大言。所以看他的书,多从小处着眼,大处往往不敢苟同。相比之下,我喜欢的是“学问正,思想邪”的一路...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9日 09:32

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文章(作者:戴大洪)

                                   《错题集》序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数统治着宇宙。”关于“数”的科学叫做数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一个重视数学的哲学流派,试图用数学解释一切。毕达哥拉斯的学说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希腊古典哲学的发展和中世纪欧洲思想的发展,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已经证明并且仍在证明,数学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我上小学时,关于“数学”的课程叫“算术”,到了中学它...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6日 18:27

关于戴大洪的两篇旧文

  其一:寄河南

  上个周末大洪兄从河南来,我陪他去海淀买书,各自抱了满满的四个塑料袋儿回来,在车上遇见急刹车,他有一袋掉到地上,心疼不已,幸好并没有摔坏。我坐在一旁,忽然很有所感。我们因买书相识,已经有十八年了,而交往的历史十之八九倒是“结伴买书史”。我因为这些年来喜欢写些东西,怎么说也有那么点儿“工作需要”;在他则全然是一种爱好,从来没有在文学上有所作为的愿望,我想一个人能把纯粹的爱好坚持...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6日 13:33

戴大洪来信(摘)

    汉译工作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理解外语的能力,一是汉语表达的能力。前者又分为通晓外语语法和熟悉外语词汇两方面,其中通晓外语语法是根本,因为不通晓外语的语法,就不可能理解原著的含义。相比起来,虽然不熟悉词汇也难以理解原著的含义,但好在这方面还有词典可以帮忙,只要你肯下工夫查找;而且无论熟悉词汇与否,多翻词典对于理解原著的含义肯定大有帮助。
    翻译最终是把原著从内容到形式尽量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只...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01日 16:06

《日本文学与我》书后

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说实话只到三岛由纪夫为止。之后也有很好的,如村上春树,我也爱看,但我已不当作日本文学看了,因为他们写的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在这里谈的我对日本文学的特殊兴趣那里几乎已经没有了。此文所以题为《日本文学与我》而不是《关于日本文学》,即为此。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23日 08:50

日本文学与我

    说来我喜欢日本文学作品已有多年,平日与朋友聊天,却很少得到认同。读书各有口味,本来无须统一,但是这里或许有个读法问题。前些时我在一篇文章里说,日本的全部文学作品,其实都是随笔与俳句;进一步说,日本的随笔也是俳句。日本文学之所以成立,正在于对瞬间与细微之处近乎极致的感受体会。若是以框架布局等求之,则很难得其要领。这样的话当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是我的确由此读出一点好处,而这恰恰就是朋友瞧不上眼的...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12日 08:59

死亡辞典

    时常在报刊上看到类似推荐图书必读书的说法。说实话,多少读过几本书的人,对这种把戏大概也只有付之一笑。虽然有时也免不了盘算一下,要是咱们赶上这样的问题不能不回答的话,该怎么说呢。我想要说就说去读一本辞典罢。这是因为我自己是喜欢读各种各样的辞典的;比起通行的别的读物,辞典总归要结实一些,读了都能有所获益。不过要说明的是,我最想读的一本辞典迄今还没编写出来。现有的辞典里讲的都是词的意思,而...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05日 11:30

托尔斯泰之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突然出走了……一九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托尔斯泰夫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而在此前两天,托氏的秘书布尔加科夫已经谈到亲朋好友对他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走“议论得越来越频繁了”。两相对照,我觉得这“突然二字实在是有很苦的一个意思,特别是他们夫妇早就知道彼此间的折磨是再也不能忍受的了。至于托氏一贯的支持者和鼓动者——他的小女儿萨莎和挚友契尔特科夫,虽然说得上是比托尔斯泰更彻底的托尔斯泰...

阅读全文>>
2013年09月01日 14:33

对我影响最大的十种书

从前关于自己写过几句话:“平生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四者之外,乏善可陈,凑合活着而已。”所以在读书方面也乐得总结一下。但是一提笔就觉得为难,或者说是窘迫,因为虽然这些年关心的多是思想问题,可是要报出所受影响的书名,却主要还是文学作品。说来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也曾读过几种,不过不能排在前列,这似乎足以说明我的浅薄了。在思想上给我影响最大的是卡夫卡和庄子。现在我这方面就大致...

阅读全文>>
2013年07月30日 21:38

普通读者

  前些天逛书展,我对同行的朋友说,如今出版繁荣,真非昔日可比,假若一位家长去到一家较大的书店,譬如北京的三联、万圣,大约能挑选出适合自家孩子一生阅读的书。这话只说到一半,接下来该说我本人可没赶上这样的好事儿。并不是缺乏关爱,“文革”乍起,红卫兵抄走我家藏书,母亲还偷偷为我藏起几本,现在记得的有《十万个为什么》《洋葱头历险记》《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瓦肖克和他的同学们》《盖达尔选集》《古丽雅的道...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10日 09:28

沧州前后集

    我读文章口味多少有一点挑剔:一方面,没有分量的不爱读;另一方面,一本正经的也不爱读。文章一定要做得好,但只是一味做文章却不会好到哪儿去,也可以退一步想:记叙散文至少还有个事儿,随笔至少还有个说法,所以一向就不大看得上抒情散文,说穿了很可能是什么都没有。这也是我越来越爱读写得好的论文的缘故,因为那里面除文章之外还有实实在在的学问。这样的话与隔教的朋友自然就说不上;遇见真懂得文章的好的人,近来我最...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09日 12:25

散文家浦江清

    

    其实从一种看法来说,浦江清根本没有写过散文。他的著作一共出版过三本,两本是文史方面的论文集,一本是日记,没有一篇是通常见到的那种散文。但是不妨在这里申明另一种看法:咱们关于散文的概念未免也太偏狭了。文学散文应该是一个范围之内的文体,介乎散文诗与非文学的论文之间,依次(从最接近于诗的一端说起)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随笔和具有文学色彩的论文即美文在内。浦江清的论文中就有许多属于美文。而我...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03日 08:57

答《壹读》问

@来苏 :你为什么选择研究周作人和张爱玲而不是别的作家呢?

答:在我看来,周作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散文家,张爱玲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要花时间阅读,进而下功夫研究,当然要选择这样最优秀的对象。同为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和散文家的还有鲁迅,也在我的研究之列。

 

@弗洛格 :你对木心的写作怎么看?

答:木心喜欢把话说得很漂亮,但意思却往往是现成的。古人有句话“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24日 08:13

《云南生活新报》采访(全文)

  止庵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庄子和卡夫卡。在止庵看来,所谓“影响”是改正了或确立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庄子》影响了止庵的人生观,外国的卡夫卡的所有作品则影响了止庵的世界观。

  止庵读《庄子》的时候是1986年,那时他27岁。“27岁以前我还没有人生观,那时我在这方面(我说的人生观没有太深的含义,就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态度、一个人在世界上怎么活法)还没有什么概念;那...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16日 10:45

答《深圳商报》问(关于《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

记者: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国内外周作人研究的现状吗?

止庵:周作人研究现在并没有多少人在做,谈不上很大的规模。欧美曾出过不止一本研究他的专著,关注的是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观念,特别是因为他在中国最早提倡“人的文学”。关于周作人的生平,只有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写的《北京苦住庵记》。国内研究周作人著作的出了几十本,但总的来说水平不算太高,多是博士论文之类。

记者:您觉得周作人研究除了您说的“周氏生平材料仍然...

阅读全文>>
2013年04月05日 10:11

谈张爱玲的电影剧本

一九四五年后,政治气候变了,原来发表张爱玲作品的杂志都停办了,文坛已经没有她的容身之地。但此后她有机会从事电影剧本的写作,一共编了三部,最后一部《金锁记》没有拍摄,前两部《不了情》、《太太万岁》一九四七年拍成电影,均由桑弧导演,现在我们有幸还能看到。

张爱玲写过一篇《自己的文章》,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17日 07:46

永井荷风为某女士著侦探小说写的序

读李长声先生《风来坊闲话》,引有此文。鄙意批评家宜读之,作家尤宜读之: “我不知道此书的作者是何许人。作者拿着我敬畏的友人介绍信来找我,给我看已经在印刷的此书,求我为序。我友为何把这个作者介绍给我,我并不知道;作者又为何需求我作序,我也不得而知。我答以既不知作者其人,又不知其作,不知该如何作序,予以推辞,但作者不许。无奈,在此挤出无用的数语。作者是否把这样的无用序言放在书前,我不知之。我只记下我是如何为难的,聊以塞责。荷风老人。”
阅读全文>>